不忘初心 重新出发——《长春日报》要闻部 肖虹
2017-09-03 23:20:11 来源:长春日报社
我是一名特派记者,随时准备出发。
今年是我到报社工作的第15年。15年间换过不同的岗位,幸运地是我一直是名“新闻记者”。
我,1980年出生,属猴,天生爱玩不喜约束。不过从去年11月加入政务报道组开始,工作成了我生活中绝对的主旋律。
其实入组前我分析过自己的优势劣势。劣势显而易见,超十年的都市报记者经历让我的稿子一时很难转换为党报语境,后来证实其难度不亚于学一门外语。优势是我喜欢和人打交道,乐于学习。
副主任孔非是我们小组的直接负责人,我把她作为学习榜样。语境不对,我就每天学“三报一评”(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吉林日报》、《长春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评论版),不止看还大声读,因为“看”和“读”的学习效率是不同的。提高更快的是“写”,一开始写得不对也不好,主任给我们提出后就再改再写,不断提高出稿效率。
过去8个多月,我经历了长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、市委十三届一次会议、二次会议等重要大事,也跟随书记踏遍各县(市)区、开发区和基层角落,不断体会什么是特派记者的担当。我的感受是,特派记者是一支特种部队,要随时准备出发,排除万难完成稿件。
去年12月11日,一个星期日晚上,我在家正要吃饭,突然接到电话“马上出发,到长春德苑!书记视察亮化美化,已在路上!”我边往楼下跑边致电陪同的联系人,问清调研路线、到达时间。我家住桂林路,离德苑不远,考虑当时是晚高峰,各种交通工具都不靠谱,干脆撒丫子跑吧。终于,我比书记提前3分钟到长春德苑。正是这宝贵的3分钟提前量,让我找到公园亮化工程负责人提前获得相关信息。
书记在德苑一路没说什么,然后上车继续踏查,让我们不用跟。这下我犯难了,不让跟,又没说啥,怎么写出一篇踏查全市亮化工程的稿呢,还要求明天必须见报。那天办公厅也没人到场,我只好又给陪同的长春市市容环卫局的负责人打电话,请他帮忙请示报道要求。其回复转述了书记对亮化工程的具体要求,并介绍全市亮化总体情况。我站在寒冷的马路上,借着路灯光,边通电话边飞快地记录。挂断电话,来不及矫情,赶紧奔回家写稿、审稿,尽快传到“长春政事儿”和编辑部。
一切搞定,我松了口气,刚想玩会儿手机,忽然想起孔非的话,“抓紧时间睡觉,因为明天说不定有什么事”。
我的第二个感受是,特派记者要具备快速高质量完成稿件同时高效沟通各方的能力。
一开始我特别打怵下午的采访,因为往往结束晚,电视台赶着播、要稿急。像长马前一天书记、市长踏查比赛路线,结束时已是下午4点半,留给我的写稿时间只有半小时。再如前一阵子召开防汛工作会,下午5点书记开始讲,这意味着写稿、审稿时间总共半小时,必须在现场同步进行。
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后,我总结出一点儿经验,那就是一定要在事前把功课做足。稿子的框架、事件的始末、书记可能讲的要点必须提前搞清楚、拿捏到位、考虑全面,这样现场再随机应变就相对从容一些了。
我的第三点感受是,特派记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,学会弥补善后。
今年的六一儿童节采访给了我一个深刻教训。那天书记看望少年儿童,一路气氛很热烈,却没有合适时机让书记作表态讲话。调研完,乘车返回市委。途中书记忽然说“小肖啊,今天的稿子就突出这么几点”,我心里一惊,打开录音笔来不及了,也不能打断书记,我翻开采访本硬着头皮尽量多记,提醒自己“冷静,冷静,至少强调的主干意思、关键词和说法不能走样”。
那次我用了很长时间写稿,拼命回忆书记原话。考虑到当天是纯调研,没有座谈,我把书记强调的几点合理插入每个调研点后面的内容里,因为这也是纯调研稿件的惯用写法,没人发觉我的失误。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弥补这个失误我花了多少额外功夫。那以后,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让录音笔保持待机状况,以备万全。
除了采写稿件,特派工作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中:比如到高层建筑调研,一定挤上书记乘坐的电梯,跟上步伐;只要不影响电视台画面,一定站在人群第一圈,随时捕捉书记的精彩讲话;永远不要相信材料,临场发挥才是常态,一定以书记现场讲的为准;坐一号车跟随调研时、回答书记问话时、与办公厅负责人相处时,时刻记住自己代表的是《长春日报》,务必考虑周全、谨言慎行……
受经验所限,以上就是8个月来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,很高兴有机会向领导、同事和伙伴作个汇报小结。
在报社工作十几年,感谢很多人对我的帮助和信任。我要感谢《长春晚报》,如果不是成为一名记者,如果做了其他职业,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长、领悟和人生格局。感谢《长春日报》,在我当了十年教育记者刚想懈怠时提供给我一个更高的平台,让我警醒不忘初心、重新出发。特别感谢我的部门领导和伙伴们,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希望我们一直彼此“告白”下去,从办公室到微信群,从网下到网上,让每天的紧张工作都成为团队相扶相依的愉快体验,让“新闻记者”成为我们永远骄傲的名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