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油价创下海湾战争以来最大跌幅 主要产油国同盟瓦解,进而引发全面价格战
2020-03-10 10:19:01 来源:《长春日报》
国际油价6日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后,8日一度下跌约30%,进一步创下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跌幅。本轮暴跌缘于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就原油限产谈判破裂,导致主要产油国同盟瓦解,进而引发全面价格战。
内幕:俄沙分歧加剧
《华尔街日报》8日披露,因担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原油需求,沙特王储穆罕默德·本·萨勒曼最近数周积极游说俄罗斯加入新的限产计划。
沙特官员说,2月早些时候,穆罕默德推动父亲、沙特国王萨勒曼·本·阿卜杜勒-阿齐兹致电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·普京,寻求俄方合作。普京最初找理由推托来电,最后同意与沙特国王萨勒曼通话,但拒绝承诺实施新的限产计划。
石油输出国组织(欧佩克)本月5日提议主要产油国额外减产,并把现有减产计划时限从3月底延长至今年年底。
6日,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联合部长级会议。双方减产磋商因俄方态度坚决而宣告破裂。
后果:油价大崩盘
产油国限产联盟实质性解体后,沙特宣布30多年来的最大降价措施。沙特国家石油公司(沙特阿美)7日就下月交付的原油向亚洲、欧洲和美国等地区客户提供史无前例折扣,原油价格每桶下调6至8美元。
同时,沙特计划下月将石油日产量提高到超1000万桶水平。沙特官员说,在必要情况下,沙特甚至可能把日产量提高到创纪录的1200万桶。
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,沙特正发动一场“全面价格战”,着眼点由“限量维持油价”调整为“增量保市场份额”,令市场预期发生重大转变。当前,国际油价同时承受三方面压力:一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,已显著遏制原油需求;二是沙特主动大幅降价,可能引发产油国跟随,竞价更激烈;三是沙特大幅增产原油,加剧供需失衡。
高盛8日预估,年初还在每桶66美元的油价今年二三季度可能跌至每桶30美元,甚至不排除今后数周内短暂下滑至20美元的可能。
策略:大国各有算盘
此次原油市场动荡涉及沙特与俄罗斯的不同战略考量。按照美国彭博新闻社的说法,俄罗斯拒绝限产意在向美国页岩油产业宣战,沙特增产降价意在通过短期阵痛促使产油国重回谈判桌。
消息人士说,俄方在产油国部长级会议上明确表示不再限产,认为在需求萎缩之际,限产只会让美国页岩油产业渔利。俄罗斯过去数年限制原油产能,让美国页岩油趁机扩大全球市场份额。
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亚历山大·登金认为,俄政府“决定牺牲‘欧佩克+’以遏制美国页岩油生产商,并惩罚美国扰乱”俄欧间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项目。“当然,激怒沙特可能有风险,但这是俄罗斯当前的策略——各种利益的弹性再平衡。”
《金融时报》认为,沙特显然有意惩罚俄罗斯,佐证之一是它对欧洲市场的降价幅度最大,而欧洲是俄罗斯的主要原油出口市场。
彭博社推断,沙特的策略可能是以最快、最突然的方式给其他产油国造成最大痛苦,迫使它们回到谈判桌并同意减产,随后迅速降低产量以扭转供需格局。(新华社供本报特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