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开张盼 开张了难 疫情过后餐饮业困局怎么破?

2020-03-24 08:44:13  来源:《长春日报》

  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。没有餐饮业“五味烹调、三鲜蒸炸”的“烟火气”,城市便失去了盎然生机。

  春节前后,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,各地不得不采取居家隔离、延长假期、居家办公、学校停课等防控措施。在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中,餐饮业首当其冲。
  眼下,不仅年夜饭“大红包”早已在退单潮中化为泡影,与各行各业复工复产不同,餐饮业“复市”仍步履蹒跚,尚未走出低迷危机。
无奈 人间烟火气——客流断崖式下滑
  浇上一勺油亮的肉汤,盖上一层喷香的炒码,拌上一些剁椒酸菜,唤醒清晨、陪伴黑夜的长沙米粉,让多少人魂牵梦绕。
  2月17日,长沙一批粉店重新开张的消息,曾在网上引发一片欢腾。如今,过了一个月,“长沙米粉”的生意却不让人乐观。
  3月19日,百年老店“杨裕兴”三王街店,早餐营业额3650元,只相当于去年同期1/5左右;长沙人耳熟能详的“公交新村”粉店,日营收刚过万元,只相当于平时水平的4成左右……
  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,长沙臭豆腐是天下一绝。去年国庆长假期间,在长沙市美食一条街天心区“坡子街”,长沙小吃代表百年老店“火宫殿”,曾7天卖出了15.3万片臭豆腐,接待了6.8万位顾客。
  “今年3月19日收入2.2万元,去年这一天是26万元。”“火宫殿”坡子街店负责人周后长看着宾客稀疏的店堂,万般无奈。
  作为“网红城市”,长沙一些餐饮门店是很多网友心驰神往的“打卡地”。然而,疫情下,“新业态”也无法招架。
  人气奶茶连锁“茶颜悦色”,之前很多人为了喝杯“幽兰拿铁”,排长队也没有脾气。如今,“茶颜悦色”负责人吕良说,公司连锁门店复工仅三成,营业时间也不正常,经营数据和“疫前”不具可比性。
  因为特色美食和复制“老长沙”街市风情,“超级文和友”餐厅去年在网上爆红。高峰时不仅店内座无虚席、门外等位的食客人头攒动,网上排队取号还曾突破两万桌。
  3月20日,“超级文和友”一位工作人员说,因为客源不济,包厢和绝大部分营业场地尚未开放。
  据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刘国初透露,2019年一季度长沙餐饮销售142亿元,今年一季度预计不到20亿元,不及去年同期1/7;全市餐饮业从大年初一到目前,比去年同期下降85%。
  无疑,去年经济规模达1900亿元的湖南餐饮业,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。
损失 天下餐饮人——待遇远不如从前
  拥有八大菜系之一的湖南餐饮业如此,全国餐饮行业的境况也大体相同。
  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,春节7天内疫情对餐饮业零售额,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。
  “不开张愁死,开了张亏死。”一家大型餐饮企业负责人这样描述自己面临的困境。
  疫情严重时期,正值生意最火的春节,关张导致每天损失近百万元流水,还要承担员工基本工资、社保、物业、水电、利息等固定开支,每月高达300万元。
  好不容易熬到3月1日恢复营业,现在日均流水只有1.2万元左右,扣除各项成本日均亏损近3万元,企业根本撑不了多久。
  这种有花销没进项的日子,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现金流中断。餐饮业作为典型的现金流行业,保证资金周转无疑是其“生命线”。
  企业、老板的日子不好过,员工、小店主生计更加艰难。
  午餐时分,记者在一家经营“蒸菜”的小饭馆看到,店主夫妇厨房、店堂两头跑,连十岁的儿子也跟着维持生意——穿行于门前车来车往的马路两边,给对面一居民区送外卖。
  “生意连平时三成都不到,亏得厉害,哪里还雇得起人喔!”店主说起来一脸愁容。
 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,他们所在餐厅收到返岗通知的人只有四五成。大餐饮企业对居家待岗员工,每月发放千元上下的生活费;小餐饮企业从业者,不少人已经断了收入来源;复工上岗的员工,除了做从前的本职,还要额外承担帮厨、打扫、消毒、测温、送餐等劳动,收入和福利待遇还大不如“疫前”。
  “不管上班、不上班的,大家都损失惨重、情绪低落。”一位资深餐饮业界人士告诉记者,一二线城市餐饮企业都多达四五万家,直接从业人员高达50万人以上。
  目前,半数人员处于“半失业”状态。如果餐饮业复苏过慢,估计一两个月里,会有三成左右餐饮企业难以为继,由此带来的失业等问题不容忽视。
救市 政策要精准——应避免“望梅止渴”
  目前,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,已经持续一段时间。经历大疫重创的中国餐饮业,为什么恢复的步伐仍然步履蹒跚?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
  一是消费渠道不畅。疫情发生以来,一方面消费者大多处于居家状态,另一方面餐饮消费场所和业态关闭,“互联网+”“智能+”等新兴消费渠道未完全打通。很多地方继续采取疫情严重时期的封锁、限制政策,众多消费需求受到严重抑制。
  二是消费信心不足。尽管当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,但消费者处于“防控惯性”,仍然存在“不敢消费”心理。
  三是消费能力下降。疫情带给消费者最大的影响,是收入出现波动、预期变坏和其他负面影响,导致实际消费能力下降。
  针对餐饮业严重滑坡的局面,各地都采取了救市措施,对提振消费信心、增加消费能力、畅通消费渠道,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。但有一些帮扶政策作用不大,有的甚至是“隔靴搔痒”“望梅止渴”“不着边际”:
  比如租金减免。多地出台这类政策只针对国有资产范围,而餐饮业房东九成左右,属于个体或私营物业,实际能获得的减免甚少;
  比如金融扶持。由于餐饮业多不具备抵押物,以及银行规范且高额的流水要求,金融支持很难惠及这一行业;
  比如税收减免。这项扶持建立在营业、盈利基础之上,处于未营业或亏损状态下的餐饮业,难以享受到减免政策……
  业界人士建议,疫情低风险区应尽快废除过时的管控政策,积极推动复学、复市;各地延缓半年征收2019年度企业所得税,同时免收2020年餐饮企业所得税;免缴2020年残疾人保障金、工会经费等;地方政府对属地餐饮企业给予水电费补贴、减免各种市政和地域性收费;鼓励银行为餐饮企业提供超过一年期的政府贴息贷款;对餐饮企业人员培训、新技术研发应用、供应链基地建设等给予适当补贴支持。 (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)

官方微博
友情链接  

长春晚报 | 长春新闻网 | 长春文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