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长报”教我写人生——我与”长报“的故事
2017-09-04 10:26:28 来源: 于笑然
一转眼,《长春日报》已经70多岁了,这差不多也是我的年龄。迄今算来,我的三分之一时光是在长春日报社度过的。令我永生难忘的这一片新闻园地,教会了我如何书写快意人生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报社工作的二十几度春秋,的确是我生命协奏曲中的壮丽乐章。
这壮丽的乐章是用奋斗的音符谱写的。我有幸从年轻时起便融入了长春日报社这个集体,每时每刻都被同行们的奉献意识和拼搏精神所感染,这使我伴随着《长春日报》改革、创新的脚步,亦步亦趋地成长和成熟起来。
我虽然是中文系毕业,对文字工作并不生疏,早在学生时期就偶有小文见诸报端,但真要参与办报,却还是得从头学起。多亏了总编室的任国定老师,他待人友善,诲人不倦,及时给我讲解新闻理论,耐心指导我采写新闻、修改稿件,帮助我顺利地迈出了新闻路上的第一步。那时我还年轻,有的是力气,跑路不是问题。我记住了任老师的话:记者要腿勤、嘴勤、笔头勤,好稿子是跑出来的。我天天跑出去采访,夜夜挑灯写作,改稿子不厌其烦,在新闻路上拼力奔跑着,终于收获了金色的果实。我采写的第一篇长篇通讯,在老师的指导下得以问世。此后,我更加激情满满,一发而不可收,陆续发表了《小船,刚刚下海》《一颗行星的轨迹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。我发表在副刊上的《啊,小镇》等两篇散文还被收入吉林省中学语文教材。
年轻人的成长总会受到关注的。为了锻炼我,领导常把一些比较重大也比较急迫的采访任务指派给我。很多年中,有关国庆、元旦、春节、元宵节等节日必须发的特写专稿,大都由我来采写。因此,当别人欢度除夕或者阖家赏月之时,我却在春城的街巷中奔波采访,但我心里十分畅快。有一年春节,本来说不发特写稿了,冯国和主任告诉我,回家吃顿年夜饭吧。可是,除夕方至,饺子刚刚端上来,冯国和主任却跑来找我,说是明天的除夕特写稿照发,需要马上去采写,我的年夜饺子又没吃成。而且,不巧的是,因为楼道太暗,冯国和主任不小心跌倒,把腰摔伤了。这件事让我痛悔了许久。
当记者要有亲民之心、爱民之情。经常深入基层、主动贴近民众是一个合格记者必备的基本功。我当记者时经常下厂、下乡,也经常为了采访而留在厂矿或乡下小住几日。我很习惯同采访对象“打恋恋”,在接近他们、熟悉他们的过程中体验他们的生活,了解他们的内心,参透他们的意愿,这样,才便于写出他们的品貌和风骨。
长期的记者工作磨练了我的意志。忠于党报的殷殷情怀和挚爱新闻的职业追求,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,脚步坚定、一往无前地走下来。几年工夫,我竟然写出了10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,相继出版了两本著作,这为我后来的创作飞跃奠定了坚固的基石。
如果把报社比作熔炉,那么,记者就是熔炉里冶炼出来的钢。多年的记者生涯让我体会到:如同作家一样,记者也是一辈子的职业。一生中只要你做过记者,便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特质和印迹,无论你走到哪里,都不会忘记:用记者敏锐的眼光去观察生活,透过严冬的冰雪覆盖,洞见春的消息;用记者温润的情怀去抚慰弱者,在扶危济困的自觉中,领悟社会担当的意义;用记者宽容大气的心胸去对待一切发展中的事物,从一分为二的辩证解读中,获取创新的勇气和目标。永远前行不止,永远都在路上。这就是《长春日报》教给我的人生信条。是这个温暖的群体塑造了我,她留给了我宝贵的财富,足够我受用终生。
(作者系长春日报社原副总编辑、高级记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