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与长春的故事”征文选登——长春的延边冷面
2017-12-13 09:16:15 来源: 陈凤华
第一次吃冷面是在延边,那里的冷面好吃,更伴着童年的记忆。
那年,第一次去延边看姑姑。从敦化站出发,绿皮火车“咣当咣当”行驶了四小时后才抵达延吉。延吉火车站窄小且冷清,露天检票口门可罗雀。我长得小,无需验票便可通过,可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张车票,可以神气地递给车站的工作人员,然后走过检票口呀。
见到姑姑时已是中午。她牵着我的手说:饿了吧,姑姑领丫头吃冷面去。
冷面?听起来好陌生。没听过,更没吃过。
那时延吉市还不像今天那么热闹繁华,随着姑姑左拐右绕,没多久就绕到一个二层楼。姑姑在一楼的小窗口付款后,不久服务员便端来几碗与帽子一般大的白瓷碗,碗里底层是面条,上面铺着黄瓜丝、西红柿片、辣白菜,还有一勺辣椒油。
学着大人的样子,我别扭地握起筷子,把面条、黄瓜丝和辣椒油搅拌后,挑出一根“面”送进嘴里,奇怪哦,咋不是我以前吃的面条的味道?口感比面条筋道,凉丝丝的甜酸……第一次吃冷面,味道这般好,瞬间冷面就成了我的最爱。
在延吉的那几天我天天嚷着要吃冷面。姑姑便在家亲手给我做。姑姑手艺不错,做得甚至比饭店的好吃。等准备回家时,姑姑特意给我带上一份。那时没有保温饭盒,就用铝饭盒装着。等冷面随我乘坐四小时绿皮火车咣当到家,再打开饭盒,姑姑的心意已被浸泡膨胀,一根根面条懒洋洋挤在饭盒中。尝一口筋道全无,味道大打折扣,可内心对姑姑的爱仍是满满的。
这以后,若想吃冷面就要乘坐四小时火车去延吉,由于没有当日返回的火车,只能在姑姑家住上一夜。姑姑每次来我家,都要带来压好的冷面,现煮面现调面汤。可同样的面,姑姑却总也做不出延边冷面的味道。姑姑分析说,延边的水是延边冷面的魂。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味。因为水质与众不同,才成就延边冷面的美名。
看来,要想吃冷面,必须去延边。
我初中毕业那年,姑姑去世了,这一年,开往延吉的列车也多了一条快车线路,上午八点多从家出发,十一点左右抵达延吉市,饕餮一番后,要等到晚五点才有车返回,圆了贪吃的念想,却要耗时十二个小时。我心甘情愿地去等待,心里知道,每次折腾十二个小时,不仅仅是一份吃愿,还有对姑姑的思念。
工作多年后调到长春,离延边更远了,但对姑姑的思念依旧,对延边冷面的惦记依旧,渐渐的,延边成了心中的风景,向往的,在远方。
偶尔食欲差时,藏在心底的那个味道便弥散开来。虽然知道在长春寻找延边冷面味道不可能实现,可还是要踏遍大街小巷,寻找童年记忆中的那个味道,尝过一家又一家,始终找不到珍存心底的滋味。一次次失落,再一次次找寻,却一直未能下决心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延边冷面之旅。可能随着年龄增长,自己也领悟到为了一碗吃食耗费一天的光阴,是对人生的挥霍。
默默等待,遥遥期许,高铁通车了,长春抵达延吉只需两个小时,车次间隔只有三十分钟。那一刻,姑姑的笑容浮现在眼前,童年的味道再度蔓延,深埋心底的那份情感终于与高铁一同启程。
这是姑姑离世后的一个清明节,也是时隔二十多年再回延吉。关于延吉车站的记忆都已朦胧,被眼前豪华的车站、熙熙攘攘的旅客取而代之。宽宽的街,高高的楼,已寻不到童年的那家冷面店,只好借助美团网查找定位。见冷面端上来,一脸惊讶:餐具、食材、佐料,与从前截然不同,面碗中多了肉片、鸡蛋、梨条……,还有,冷面是用荞麦现压的。
迫不及待将面条送入口中,柔韧耐嚼,爽口清淡,温顺润喉,其中酥麻的辣、隐约的咸、绵长的甜,一下子便勾出人的食欲来,既吃出了童年味道,又有新鲜变化。咀嚼着,眼前氤氲一片。有感动,时隔二十多年如愿以偿了;有遗憾,姑姑不能再牵着我的手……
吃过冷面,乘坐高铁返回长春,这次延边冷面之旅只用五个小时。我还带回来用快餐袋密封的面和凉汤、佐料,与家人一起分享。
前不久,逛街途中突见一家店挂着“延边冷面”的招牌,瞬间,馋虫啮咬,一脚踏进店内。当服务员端上冷面后,迫不及待地挑起面送入口中,立刻被熟悉的味道俘虏了。踏破铁鞋无觅处,正是记忆中的滋味。
因觉得是奇遇,便与服务员攀谈,原来这里的冷面食材都是从延吉运来的,就连做面汤的水也都运自延吉。服务员还说,如今高铁通车,运输时间变短,运来的食材味道不失,冷面味道自然就与延吉的没有差异。
是啊!高铁的车轮飞速前行,长春的发展日新月异。原来,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身边城市相伴相随,你的温暖回忆,你的内心憧憬,你的幸福,你的美好,都与你的城市紧紧相依,须臾不曾分离。
作者:陈凤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