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时代 新征程”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选登——不忘初心之端午节

2018-04-08 13:14:09  来源: 松原市民 宋桂芹(72岁)

       虽已年过古稀,儿时的端午节却一直记忆犹新。

       小时候,期盼中的端午节到来的前几天,母亲便不动声色暗自忙碌起来,为我们这些小孩子拧五彩线、做香荷包,还有各种形态的小布偶、小笤帚……
       五月初一早上,太阳出来之前,母亲就会把这些又香又精致的小东西系在我们的手脖、脚脖上。快快吃完早饭,我们去和邻居家的小哥哥、小姐姐们展示各自佩戴的小物件儿,来炫耀自家母亲的手艺非凡与众不同。
       很快,不到一天的工夫,各家的门窗上都会挂满五彩缤纷的纸葫芦。传说这些葫芦是用来装药的,把药装进葫芦挂到门上,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。
       五月初四,母亲开始淘米、泡米,准备包粽子。记得小时候母亲给我猜的粽子谜语是“珍珠玛瑙小桃红,披红戴绿出了城。今日到了锅家店,明日住进肚家城”。母亲没念过书,但跟着大人们听戏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,讲话绘声绘色,常常边干边说,滔滔不绝,吸引孩子们围前围后,舍不得离开半步,生怕错过什么有趣的事。
       每年端午节,母亲总是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,屈原忧国忧民,国家濒亡,抱石投江这个传说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,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每年对屈原的认识都有新变化。
       五月初五,这是端午节的“正日子”。天还没亮,母亲便为我们煮好了鸡蛋和粽子,用新打来的“井拔凉水”冰着。都不用吃,看着就是满眼满口的清香。揣着母亲后半夜的劳动成果,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蹦跳着奔向松花江边。平时冷清的路上早已摩肩接踵,寸步难行。人们拥挤着、说笑着,慢慢地往江边挪。还有好多人家在前一天晚上就举家“住”在江边,看看天上的星星,听听江水的声音,准备节日的仪式……
       一路上,小商贩的叫卖声、孩子们的打闹声、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。煮鸡蛋、烤鸡蛋、茶叶蛋、粽子、水果、棉花糖、玩偶、香包、风筝、纸葫芦……紧紧地拴住人们的视觉、听觉和味觉,让人流连忘返,完完全全地把自己变成端午节的一部分了。
       好容易走到了江边,薅几把艾蒿,和着江水洗脸、洗头发,重点要洗洗眼睛,寓意是“洗去污垢,健康明目”。
       等太阳爬高一点儿,人们自发的纪念屈原的活动就开始了。人头攒动的江边锣鼓喧天,唢呐声脆。扭秧歌、跑旱船、二人转……大伙儿像比赛一样展示着各自的“能耐”。跟随着锣鼓、唢呐的节奏,大家把煮鸡蛋、粽子抛向江中,表达对屈原的敬仰、对生活的热爱。
       中午,我们随着散去的人流蹦跳着回家。还没走进院门,远远就能闻到熟悉的香味。这是从年初到岁尾母亲包的第一顿韭菜馅饺子(东北天气寒冷,当时最早能吃到的新鲜蔬菜就是韭菜)。一家人围坐在桌边,一边吃着印有母亲指纹的三鲜馅饺子,一边谈论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……端午节,就这样在我们的舌间、指间、心间慢慢走过,留存在我童年的一页页记忆里。
     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,国家繁荣富强,人民安居乐业,好多传统节日焕发了“青春”。然而人们过节的心性变了,过节的习惯变了,心动的感觉越来越少。很少有人能记起那个年代一个鸡蛋、一个粽子、一个眼眸、一种心绪的无比珍贵。
      又是一年端午节,当年的孩子变成了今天的古稀老人。虽然我跟孩子们一样会用电脑、手机,发微信、朋友圈……但我深深地感悟到,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应该是我们牢记过去,珍惜今天,创造未来的“驿站”,每年,我们都要去那里走一走、坐一坐。
 

 

官方微博
友情链接  

长春晚报 | 长春新闻网 | 长春文明网